近年来,石阡将紧紧抓好茶叶这根支柱产业不懈怠,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放松,切实打好生态茶、安全茶、品牌茶、文化茶这“四张牌”,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,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,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双赢。
做好“生态茶”这张牌。石阡先后获得“中国温泉之乡”、“中国苔茶之乡”、“中国矿泉水之乡”、“中国长寿之乡”、“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”等10多个国字品牌,作为石阡最知名的产业“石阡苔茶”已获中国驰名商标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这几年,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茶树良种,石阡借助先天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做好“生态茶”这个品牌。今年,将在全县茶园内种植桂花等优良树种,以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,改善茶园小气候。启动全国绿色生态茶叶示范县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基地申报工作,在龙塘龙井高效生态茶产业园区开展绿色防控试验,实施10000亩有机茶园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工作和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化(茶叶)技术体系建设综合试验。实现茶区园林化、茶树良种化、茶园生态化,为打造“生态茶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做好“安全茶”这张牌。有机茶生产是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,也是人类茶叶消费的必然趋势,加强有机茶生产势在必行。一是建立科学施肥和物理防虫管控体系。普及有机肥料的施用,改良土壤结构,改善土壤肥力状况,严禁乱施农药,控制化肥用量,采取科学手段、力争在2-3年内将被除草剂、农药、化肥污染的茶园转换过来,全面实现和达到有机茶园的生产标准;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。发挥茶叶辅导员的作用,做到抓源头、源头抓,构建农资监管与追溯平台,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全程保障体系,重视原料、加工、管理等主要环节,对茶企、合作社试行种植环节建立农事管理记录制度,加工环节建立进货、加工台账制度,销售环节建立规范标识制度,监管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等“溯源四项制度”,推广建立条形码,对问题产品能及时“追根溯源”;三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问责机制。对县直部门、乡镇、村干部,茶农、茶企、农资经营者启动严厉的行政问责,并由茶管委主要领导负责牵头落实,对不按要求情节严重的要建议县委或纪委作出行政处分和纪律处罚,形成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合力;四是完善农业部门的农产品检验设备和功能体系建设,逐步构建“生产有标准、产品有标志、质量有检测、认证有程序、市场有监督”的标准化格局,集中各方力量打造“安全茶”。
做好“品牌茶”这张牌。石阡唯一的地理、土壤、气候等条件孕育出石阡苔茶富“钾”这一独特品质特征。要抓住石阡苔茶“钾天下”这一差异化竞争优势,大力塑造品牌形象,以绿色、有机、原生态作为定位,全力打造“中国苔茶之乡”和创建“全国绿色生态茶叶示范县”,围绕获得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、“贵州三大名茶”、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的石阡苔茶这一公共品牌,鼓励企业打造企业产品品牌,助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,加大石阡苔茶定型产品的研发和石阡苔茶优良株系的繁育,全力推进石阡苔茶宣传推介,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,将石阡苔茶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、经济优势,提高“品牌茶”的市场竞争力。
做好“文化茶”这张牌。结合石阡独特的山、水、泉、茶、城等独特资源,以佛顶山、石阡温泉、龙塘现代高效苔茶示范园区、夜郎风情街等富有地方特色、民俗风情的地方开办禅茶馆、茶艺馆等,结合石阡的夜郎文化、温泉文化、红色文化等元素,着力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作用,在茶旅结合、茶旅互动中发展休闲文化产业,拓展茶产业功能,丰富和创新消费价值空间。整合全县涉茶技术人员作为师资力量,利用石阡职业中学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,开展茶叶专业人才技术培训,全面提升涉茶人员素质,加大茶文化的挖掘整理,着力彰显茶文化展示、茶文化交流、茶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,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互动共荣。(谭勇 梁苗)
铁观音-铭祥茶业---大红袍,金骏眉,银骏眉,正山小种,普洱茶www.tea878.com
,